20万套租赁住房,欢迎你来青岛!

青岛对人口的渴望并未停止,根据青岛“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这意味着,五年之内,青岛还要再增加93万人。

城市能级的提升,需要人的聚集,想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居有定所。

利好政策又来了!

安居才能乐业,城市想要留住人,良好的住房租赁环境理应成为吸引他们的砝码。

大城市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然而,高房价又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想要引人留人,租赁住房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

在国家统一部署之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初稿,广泛征求了企业及金融机构的意见建议,经14部门会签后,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1月15日正式印发实施。

重点保障的对象,是在城区工作生活、正常缴纳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当地没有自有住房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明确不设收入限制,优先保障新就业、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

“可负担、可持续”,这是确定租金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住得起,还要住得久,免去“搬来搬去”的烦恼。租金标准“因城施策”,将由各市政府自行确定,“要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

此外,还要控制户型面积,《意见》要求,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保基本的原则,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

展望未来,更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经“安排”上了。

根据全省“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目标,初步考虑是40万套(间),其中济南15万、青岛20万,9个过100万人口的城市4.5万,其余5个城市0.5万,并且明年是重点突破年,努力多干、早干、快干。

从2017年的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开始,“新市民”指代的范围开始扩大,除了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也被纳入“新市民”范畴,这个群体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让新市民、年轻人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安居乐业,居有定所是第一步。20万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列入省级层面的规划,青岛敞开胸怀欢迎新市民、青年人,更加踏实的生活工作在这座青春之城。

8月,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青岛排名第13位,是前13位中唯二的北方城市。

10月,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青岛排名第13位,比去年提升了3个名次。

青年人如此厚爱,青岛怎能辜负?“居有定所”是这座城市的“见面礼”。

青年人特别是新就业的高校学生,大多先租后买,租赁关系的不稳定,还让他们常常难以在一处房子久居。住房租赁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年轻人发展的突出问题。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提出:住房保障体系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这是从国家层面回应百姓对住房保障体系新需求的新定位。

根据部署,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大城市,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应力争达到30%以上。

“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约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广州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占比超过45%;深圳已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全市住房建设筹集总量的30%,不少于40万套(间)”……

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大城市年轻人租房时的重要选择。当这些年轻人有了“一张床”或者“一间房”时,就可以先安定下来。

降低年轻人住房负担、增强城市吸引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四五”期间,青岛建设20万套(间),也是吸引青年人、新市民的关键一招。

青年人、新市民既要“牛奶面包”,也要“诗和远方”,这给青岛带来更多机遇。推出越来越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是降低“入城门槛”的友好示意。

“从青岛站走出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海,然后就想留在这里,让未来的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每个夏天,都可以去海边吹海风”,幸福宜居的山海之城,不断吸引着青年人在青寻梦、圆梦,居有定所让他们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