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公租房”,听听它的居民和设计师怎么说

所有人都在使用建筑空间,地球上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中。设计创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听听各行各业大家的想法,通过他们看世界,也听听他们对城市,建筑,设计与创意的看法。交流让世界更大。

GOOOOD为你奉上“每个人EVERYONE”专辑。

百子湾公租房(燕保·百湾家园)是MAD建筑事务所首个建成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项目于2019年建成后,屡次被媒体和网友称为“最美公租房”,目前入住率已经超过七成。

在本期每个人EVERYONE专辑中,GOOOOD采访了建筑师马岩松和几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希望为理解这个项目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观点,同时也听一听建筑师对于住宅设计的思考。

作为事务所的第一个社会住宅项目,MAD希望能够在具体实践中突破常规,用设计推动中国社会住宅创新,让空间和建筑服务于人,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唤醒住宅的社会性,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关于居住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首层功能还给城市后,MAD将二层留给社区居民内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体的屋顶绿化,一条环形跑步道将六个街区再重新环抱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巨大的公园,串联着健身房、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生态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面向住户的社区功能。

孔女士:这个小区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美,楼是错落有致,像山形也像品字形,这是给我的印象。二层是一个平台,它有花有草有树,非常美,连廊之间通向各个楼门,可以说不用下到一层直接从楼里边就能到了这个平台,非常方便。

王女士:环境很好,也比较安静,也比较幽静,卫生条件都很好。

·您认为这里与之前的居住地相比,差别最大的是什么方面?

孔女士:这跟我原来住那地儿天壤之别,原来我们住的小区比较老旧。这儿人跟车都分开了,没有什么可比性,就是管理特别好,比较干净。

王女士:我觉得按那句话说,这个是天堂那个是地狱。小区的环境、卫生,还有管理,还有设备,这些东西都挺好的。

·您对公租房的最初期待是什么样的?实际入住这个小区之后感觉如何?

孔女士:我对公租房最初的期待就是有地儿住就行,到了这儿以后说句心里话,虽然高等小区我没去过,但是我心目中这就是一个非常顶级的高等小区的管理和居住环境。

王女士的丈夫:反正对我来说我觉得比我期待要好。首先来讲居住环境那是甭说了,比以前要好很多,然后他跟你一些老旧破那种小区社区也强太多了。第二个你要说公租项目弄成这么好,反正我是没想到。出门就是地铁,然后公交,然后购物,吃饭买菜什么的也特方便,就医也非常方便。

·您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请说说您最满意的地方。

孔女士:都挺满意的,他的环境,他的居住、管理,还有我们这儿的人文关怀,那都是无与伦比的。

王女士:最满意的就是居住环境。我觉得平台特舒服,又干净又宽敞,还比较安全也没什么车。有点时间的时候下去遛个弯,心里特别愉悦。

·您对现在的小区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您认为应当如何改进?

孔女士:说心里话,我觉得没有什么可需要改进的,如果说稍稍有一点点瑕疵的是今年夏天雨水比较大的时候,路面稍稍有一点点积水,但是他们清扫的也比较及时。

王女士:我就实话实说,对于我们来讲像这种公租本身房屋居住面积就小一点,要是公摊给我们稍微再让一点,那就最好了。

孔女士:我基本上如果不是出去购物,都是在小区里活动,二楼平台跳绳、遛弯,晚上出来散步。有花、有草、有树、道路也是有座椅累了可以休息。

王女士:我就喜欢在平台,有时间我肯定在平台里遛弯,小区的周边走走,就喜欢在这小区里头,因为真的挺舒服又干净。我们这个等于算是空中花园。

冯女士:转呐,天天转。早上也下来了,晚上也下来,天天转。

·您和小区里的其他居民熟识吗?小区的公共空间是否给你带来了更多与其他人相遇相识的机会?你是否希望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为什么?

孔女士:社区有活动群,每个月组织我们志愿者活动,所以就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王女士:我们平常也挺忙的,我们的时间可能跟他们不是特别能碰一块,大家遛个弯儿说个话打个招呼倒蛮热情的。

冯女士:是,认识的朋友也多了,反正在一块都挺高兴乐呵,心情特舒畅,你像我没事就出去溜溜玩去。

·您心目中的理想社区是什么样的?

孔女士:就是这样的社区,可以说梦寐以求就是这样的社区,甚至比我梦想的要好,过去我对公租房能住就行,但是没想到住进来以后环境这么美,这么好。

王女士:目前来说,反正我没看到第二个小区,像咱们这个小区这么好的,反正我是没见到。

·在您看来,最终的生活目标是否还是买房?

孔女士:长远的规划不打算再购房了,打算是能够在长期居住是最好的。

王女士:当然属于我自己的房子更好了,可我没那能力,国家有这么一个好政策,我觉得我住在这我很开心,我也很幸福,我这一辈子我也挺知足。

01/您为什么会选择设计百子湾项目?您认为它为目前中国社会住房的设计带来了哪些新的东西?有哪些亮点?

马岩松:北京保障房中心最初邀请我们去做一些新型的保障房项目。过去的保障房我们也做过调研,感觉情况都不太好。再加上很多国外的好的建筑师其实都做住宅,而住宅在中国就建设量来说质量又比较差,所以我们也想做一些尝试,看能不能有一些变化。

有人跟我说不设计住宅不是好建筑师,我觉得确实这个话听起来也正常。仔细想一下,在中国千城一面,所有的房子都长一样,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大的挑战就摆在眼前,我就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我们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开放的社区”,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然后把城市街道引到社区里面。在一层是与城市融合的公共功能为主,二层包括绿化和活动场所。我们通过一个连桥把二层的空间整个串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社区。住宅楼也是高矮错落的,形成一种比较丰富的、跟人体尺度比较吻合的空间感受,它不同于那种兵营式的,大板楼或者大塔楼的布局。

所以挑战在于它是一个高密度社区,它和其他社区的前提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想把人性的空间、社区感跟城市的融合作为一个突破点。我们之前调研的一些住宅,尤其是社会住宅,都是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是用围墙跟城市完全隔开,不融于这个城市。对城市来说,每一个围起来的地方就像是一个黑洞,你永远没有必要去这个地方,也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北京有很多这种封闭起来的小区,最后整个城市就好像少了一半。我觉得无论是从空间利用,还是从不同的人的融合来说,都应该去探索一下开放社区的理念。

02/百子湾项目在绿化率的计算上对规定做出了一些突破,它为项目带来了哪些优势?如何在一个高密度的社会住宅中实现开放和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马岩松:由于我们把城市街道和功能引到了一层,所以无车的景观区是在二层,也就是漂浮的城市花园。一般绿化率的要求是30%,但是经过人车分流了以后,二层的绿化率达到了47%,多于一个传统住区的公共空间的面积。但是在以往的那种计算中,有些情况下二层面积是不算的,或者他要折一个系数才能算,所以实际上对居民来说是得到了更多的空间,而且兼顾了地面层的使用功能。

地面层跟城市的融合,除了在心理上营造“社区跟城市是一体的”感觉,在使用上也有很多好处,就是可以多出许多弹性的空间和灰空间,提供各种功能的使用,比如说服务社区的超市,将来可能还有餐厅、咖啡厅、书店;还可以有一些非盈利的,比如文化空间、展示空间和文化团体。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室外的剧场,让文化团体可以低成本地入驻到社区里边,为居民提供融合和共享的机会。

03/在这个项目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设计与政策规定之间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您能控制的程度是大概有多少?

马岩松:其实从项目模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非常看重在必须要提供的空间之外,我们还能提供什么?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他关心的当然是他自己的房子,和房子里面的空间。但是当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社区,然后有了跟城市的关系。这个模型里“线框”的部分就是传统的、必须要提供的硬性空间。除了刚才我说的那些功能,我们后来又在底层做了一些社区共享的空间。这些东西,你不用的时候可能不觉得重要,但是当你用的时候你就知道,它不但对这个社区重要,对周边的社区也重要。所以让城市打开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社区内部可以提供一个层次,就像现在的二层平台,可以锻炼,可以遛狗,有让小孩玩的地方,当人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跟他的邻居、和他周边的小区产生联系。这种社区的融合和社会的共享,就是我们的一个极致的梦想。

一层其实有不少的灰空间,这在地产里很难做到,因为它计算比较苛刻,什么都得算面积,但是这种空间如果只计较面积就没人去做了。像一层有顶棚的这些可以停电动车的空间,都是我们有意做的。要是地面不提供这些面积,那就得停地库,人还得推着电动车从坡道下去,然后再走上来,这样就很不人性了。所以我们做的这种博弈,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提供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空间。

04/“山水城市”的理念在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上会有怎样不同的体现?

马岩松:我们没有刻意地去做一个所谓的山水建筑。这个建筑确实是有一个退台式的天际线,但这完全是从空间的角度考虑。我们的一个前提是希望每一户都有阳光。考虑到是小户型,就必须做成薄的板,我们选择了三叉型的平面,这样就能尽量多放一些房子。但同时我们又不想让楼特别高,想让小区空间能舒适一点,所以就又设计了一些矮的房子,但这也就和大的容积率形成了一个矛盾。为了让这些高矮不一的体量形成顺畅的过渡,就产生了这么一些退台。

05/百子湾项目采用的是装配式的建造,这对项目带来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装配式住宅是未来住宅项目的趋势所在吗?

马岩松:这是一个前提。北京保障房中心要求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装配率,也是这个项目它本身的性质。它应该算是一个标杆性的或者实验性的项目,所以我们才能在其他方面(像绿化率、灰空间,面积的计算)有一个博弈。产业化率高,我觉得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环保性,还有速度、整洁度和施工的品质都会提高。在一层,我们想做出那种很灵动的、起伏的景观效果,这个没办法使用预制单元,所以只有在一层我们用了现浇结构,但在这之上的部分几乎是100%的标准化预制建造。

06/当下一些国际上的住区设计注重不同背景、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融合,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理念?在中国的环境下,住宅设计可以从哪些层面加强这种融合?

马岩松:社区融合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因为中国城市,尤其是住宅,都是因为人群的不同被区分。社会住宅相对于商品房来说当然还是提供给一个特定人群,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家怎么居住在一起,他们跟城市是什么关系?我觉得打破这种标签式的东西、这种身份和阶层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大家所共有的一些需求,比如说对绿色、对美、对社区的归属感,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需求,这些都是能跨越阶层的。只有超越这种阶层的社会住房和空间,才能让人真正感觉到归属,感觉到生活。

07/我们采访了社区居民,他们大部分都反映了公摊面积大的问题。但当我们问,如果只能选择一方,是要屋里的空间大一点,还是外面的环境更好一些?他们其实都倾向于选择后者。您怎么看待居民反映的问题?

马岩松:作为建筑师能做的是提供这些空间。传统住区要求的配套面积其实很小,几个超市可能就完了。但是我们提供这么多空间的目的就是以非常低的成本先把它建出来,它就可以用非常低的租金去运营。这样的话很多原本进不来的租户,比如工作室,文化空间,就有可能进来了。所以我觉得怎么运营它可能需要一个智慧和过程。

我知道大家都是住小房子,我能做的就是怎么把小房子设计得舒服,我会争取更多的公共空间,然后让室外的或者共享的公空间变成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08/我们发现有些住户好像不太会布置家具,室内空间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户型的布局和布置方面,您做了哪些考量?

马岩松:我们为每一个户型都设计了内部的储物空间,比如床、椅子、桌子。我们在窗户底下设计了飘窗,下面可以储物,高的地方也可以储物。对于小户型来说,怎么去安排家具和这些储物空间,确实会特别影响它实际的使用效率。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拿我们在巴黎的项目(UNIC)来说,它已经做到商品房跟社会保障房融合在一起了,法国的保障房从战后的那种大板楼发展到今天,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努力,这个过程中有政府层面的努力,有用户自发的努力,也有建筑师一代一代地去推动这些规则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时间。现在中国有这么大量的住宅,却这么缺少所谓的社区,缺少人的感觉和设计的感觉,我觉得迫切需要建筑师用行动去做一些改变。可能每一次改变你都要接受一些失败,甚至会被批评,但就是在(每个建筑师)自然而然地去承担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推动这件事。

09/对于百子湾项目,您有哪些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地方?

马岩松:我觉得这个项目相对于现实而言,它的实验性已经非常强了,并且挑战了很多传统住区。我现在已经没有满意不满意的问题,我就是很好奇它在现实中的一个表现,或者说它的一个互动性。其实百子湾社区从设计上讲也不是我的一个极端理想,它已经考虑到一些现实,我想看到的是它反过来能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能这个影响的过程会是互动的,可能有矛盾,有抗拒,也有它的调整,但是这种互动正是社区形成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没有理想主义的理念,也就形成不了社区。“如何去运营”与居民反馈之间的张力至少得持续个几年,这种讨论的过程是我所期待的。

10/如果未来再做住宅项目,您希望做出哪些新的尝试?

马岩松:太多了。我是觉得每个社区都应该不一样。“同质化”是中国住宅的最大问题,所有的小区都是一样的,规划房型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差不多也是一样的,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也都差不多一样。在这个前提下,你只要做不一样,我觉得就是正面的,不用太苛求所谓的成功还是不成功,因为只要是有一点变化,就已经是在挑战现实了,就已经是一种对多样性的努力。所以如果我有机会再做住宅,我肯定会做一个(和百子湾公租房)完全不一样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