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楼不如有宅”?政策已定,未来5~10年见分晓,早准备
农民对于楼房的态度,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一开始的渴望买楼,认为那样很有面子,到后来的结婚刚需必须买楼,再到现在的观望。
而之所以农民对于楼房的态度,由热转冷,同时市民对于宅基地的态度,由冷转热,这都与近期楼房的调控政策,以及未来农村的发展政策息息相关。于是引发了很多人思考,到底是楼房好,还是宅基地好的问题。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并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宅基地比楼房要好得多。而宅基地政策的调整,也将对农民的利益产生很大影响,而未来5~10年,就是一个“分水岭”。
从生活和生存的角度来看,如果出现大面积停水、停电,以往城市物资靠各大商超集中供应的优点,反而会成为劣势,而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本身对外界支援的依赖度就很低,因此受停水、停电的影响并不大。另外,当面临疫情等突发情况时,农村分散居住的方式,不仅能提供最好的物理隔离,而且还能防止被“一锅端”,做到了“小疫止于城、大疫止于野”。
与此同时,从未来财富再分配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城里人生活条件好,是因为第1批进城的农民,抓住了时代的风口,从此奠定了家庭的原始积累。那么拥有宅基地,则抓住了未来财富再分配的风口。往近了说,农村规划会让部分农民获得拆迁补偿,而往远了说,在产业下乡、特色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推动下,宅基地就是获得农村产业分红的“敲门砖”。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财富再分配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生活和生存的角度来看,除一线城市外,有楼还真不如有宅。农民有条件就可以进城买楼,而市民想要获得宅基地,则难上加难。而随着未来出生人口减少,购房刚需降低,农民买楼房将不再是一件难事,未来城里有楼,村里有宅的农民,将会是很幸运的一群人。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家明确表示,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这一措施就是说未来5~10年,农村将通过分类规划的方式,实现农村“无闲宅”的格局,届时申请宅基地将难上加难。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实际上就已经表明,农村分类规划已经开始进入“快车道”。
除此以外,在今年的10月份,国家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各类房地产,不包括宅基地和地上住宅。这一措施,可以说会增加楼房持有者的持有成本,相反会从侧面提高宅基地的价值并凸显宅基地的实惠,而未来5~10年,随着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农民住着统一规划或自建的2层、3层小洋楼,会更舒服。
随着宅基地确权证书,已经被《民法典》认为是宅基地权属关系的基本法律凭证,因此农民不仅要注意,今年年底是宅基地确权的最后期限,而且要注意如果宅基地确权时,年轻人的户口与父母的户口,如果还在一个户口本上,那么建议尽快去办理宅基地使用权人变更手续,以便更好地继承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