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从高层搬回多层?过来人透露4个原因,好多人没想到
越来越多的购房建议中,都会将提到这一句话,让不少正准备换高层新房或已经完成了房屋置换的朋友,感觉到“透心凉”:花了大价格住进了大高层的好房子,现在说是“既定的贫民窟”?
高层建筑的热潮,也是近来十几年的事情,从棚改角度来看,或是拆掉了过去的平房安置进了崭新的高楼安置房,或是拿到了大额的货币补偿一掷千金买下了大面积的电梯新房,在前几年的城镇化进程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朋友都得以搬入了电梯房,簇新的电梯和明亮的房间,给生活舒适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但是伴随着居住年限的增加,当时居住带来的优质体验感正在一步步褪去,反倒是因为高层、物业等问题,纠纷不断。譬如时间已久,电梯失修,最早一批建造的高层建筑,其中有不少都会相继遇到电梯失灵、物业维修缓慢等等问题,另外在早晚高峰时期,常常会出现上下电梯难等困境,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发表了想类似的观点,有教授发言: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城市很多高层住宅,会面临玻璃老化、电梯故障、设施陈旧、维修困难等一系列难题,无论是再改造还是拆迁的成本都相当大,将会变成永久贫民窟。
还有难以忽视的“限高令”,官方文件中对于超高层建筑的态度几乎已经明示,未来县城将以多层住宅为主,这也为买房人选择房产时,提了个醒,虽然高层住宅依旧还是主流,但已经有不少人正陆续从高层搬回曾经的多层住宅,有条件的,更是选择更优质的“小高层”。
首先,是高容积率造成的居住舒适度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一个通病是过高的容积率,常常是一栋大楼内部需要容纳非常多的人口,住户密度之高,也给居住在内的朋友带来了麻烦。仔细看各类高层住宅啊,其容积率一般都在4及其之上,一些离谱的住宅楼,或许还能到达7,最为典型的就是回龙观、天通苑这类超级社区,动辄几十万的社区住户下,小区内公共设施、配套等通常也会有匮乏的问题,更何谈楼与楼好像肩并肩,居住舒适度是难以提上要求的。
这类楼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同样是回龙观、天通苑,似乎已经打出了一个样本: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鱼龙混杂,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住宅到最后,多半会成为“群租房”的集合地。
高层住宅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一是电梯设备,二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备。
众所周知,伴随着房龄年限的增长,住宅的老化是非常常见的,势必会面临修缮与更换,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这些设备的更换难度是巨大的。以水管为例,供水是与水压息息相关的,据了解,不少区域供水是7层以下,7层以上的楼层往往需要二次加压供水,这对于设备是有明确要求的。
而在电梯使用方面,大多数购买高层住房的朋友往往也会有这样的隐忧:如果电梯停运,那么上下层怎么办?当下通常是2梯4户,但一旦有电梯出现问题,一者是上下楼耗时大,另外如果同时出现问题,那么步行上下楼就成了必然,试想对于32层楼的住户来讲,这就是大问题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有物业呢,物业会抢修的,但是如今就有不少人吐槽物业反应慢,伴随着社区、房屋年限的增加,一旦物业不负责任甚至是停摆撤出,那么小区的日常运行就更成了问题。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危机。
关于公摊面积的区别我们早有吐槽,在过往的老破小中,虽然也有公摊面积,但通常100平的建筑面积中,有90平都是实际可使用的面积,但在如今的高层建筑中,因为门厅、电梯间、设备间等等面积的存在,100平的建筑面积里实际可以使用的面积能否达到70平还是一个问题。在全国房屋均价已经破万的情况下,公摊部分就占据了将将30万的成本,堪称“亏”一个字。
就像在安居客等房产平台上,“公摊小”正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标签,搜搜二手房,公摊小正成为一个优势,甚至有中介这样表述:“辛苦打拼不要为公摊买单”。
公摊大带来的问题是多样的,还有每月、每年都需要缴纳的物业费、取暖费等,通常都是以房屋面积为基准进行计算的,要注意哦,这个房屋面积可是建筑面积,日常的使用成本也不低廉。
所以也有很多朋友认为,购买高层住宅,性价比确实不高。
无论是住什么样的房子,安全都是排在首位的,而高层住宅一个让人不放心的点,恰恰就是安全问题。
在很多城市中,救援云梯的高度通常只能达到五六十米,而动辄三十层的高层住宅,往往确实卡着一百米的高度限制建造的,这就导致高层一旦发生火灾等问题,救援是比较困难的;其次,目前很多高层建筑的保温材料、内部装修材料等通常具备着可燃性,而楼层越高、风力越大,如果真的出现火灾问题,难以迅速扑灭,甚至非常容易蔓延开来......
总体来看,高层建筑的优势是非常鲜明的,高层、视野、采光、通风,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象,但在同时,当我们思考了后续的维护困境后,对于高层住宅的缺陷或许也有了新的理解。
对于购房者来说,想明白自己的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