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说明一切的汉字。
一、
“终南网红的回归”
朋友多的人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总会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分散你的注意力。
我的一个朋友小苏,是个秀气的女孩子。前些时她告诉我说要上终南山。她上终南山不是去玩玩儿,而是去修道,修仙,是要在那儿长住。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我得劝她,她还年轻,生活的很多快乐她都没有尝到过,这个时候选择这样的方式有点儿不合时宜。
劝说当然是无效的。
她去了终南山。
很快她又成了终南网红。
她在微信上的日子天天如此,打坐, 读书,吹箫, 看云卷云舒,看日出日落。砍柴煮食,生火做饭。喔哟,神仙一样儿的。人们留言说,小苏替他们圆了隐居梦。
我也要对她表示祝贺和敬佩。因为有好几次我都看着她的清风白云发了痴呆妄想,也想靠在那松树下,坐在那白石边,过一回这样的逍遥日子。
她却又回来了。说在山里遇到了神仙。而她做不了神仙。
二、
“山里面住着神仙”
小苏遇到的第一个神仙,是留小辫子的浙江人。
小辫子在那里放了很多很多书,按照小苏的描述,估计多到可以在那里开一个书店了,就是像悦读那样儿的。小辫子还会自己做家具,电器他也会修。他还给自己定有年度目标。他当年的年度目标是翻译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他认为这本书对修行者影响太大,需要更完善、更系统化。
小苏刚开始对小辫子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她的想法是,万一知道了小辫子有着惊人的过往和身世,那岂不是更加证明了她自己的选择是英明的?
只是可惜,几次交流下来,小辫子除了暴露了几句口头禅之外,重要信息一滴没有泄露。他不谈情感,不聊家人,不聊过往,也不谈未来。他没有关心的话题,无论说到什么,他的说法就是:要说这个嘛,呵,不说也罢。
他如此热爱生活,可是他对生活不想有任何说法。
她遇到的第二个神仙是一对组合。
那是一对比丘尼师徒,是她的邻居。
那对师徒在山洞里住了9年,随身只有些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她们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两里地,甚至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除了必需要买的米粮之外,师徒俩还在山洞外辟了一块菜地,种些白菜萝卜之类的,以满足日常吃菜的需求。
小苏平常和她们打交道需要对暗号。暗号一般都是 “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等常用语。有时候匆匆忙、心急火燎把暗号给忘了,结果敲门半天也不见开,再一急,报上姓名,明明屋里有响动,可门后的人就是不应声。
小苏和这俩人聊天,谈得最多的是生活和道德,她们发言的主旨常常以“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为纲领。她们明确表示不欢迎到访者,因为她们经常在用功,不想被打扰。
还有一位东北来的道士,姓常,常道士喜欢吃酸菜炖白菜,喜欢喝隔夜凉茶,说是隔夜凉茶里烟火气已完全去尽。他不读书,不吹箫,但是喜欢围着看别人读书吹箫,不然他就在屋前的石头上晒太阳。
小苏猜他像个出租车司机,后来真被她猜得八九不离十。常道士来山里前就是个驾校的老师。不知道那一年有了机缘到了这里。
他来山里较早,住在终南草堂。他的房子是这一片里最划算的,因为租得早,还扩建了一块。
每次下山买米面,常道士是最上心的。他的小米碴子粥熬得最厚,他每次要喝三碗。
常道士全年几乎不下山说,有次他和小苏说,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
他是唯一一个和小苏提到过老婆孩子的神仙,而老婆孩子现在怎么样,他是不知道的了,也不操心了。
三、
“神仙到山里做什么?”
有官方数据统计过,终南山有好几千个隐士,具体是几个千,也没人真正数清楚过。有时候数据说,来这里凑热闹的加到一起,山里至少有上万个神仙。
人一多,住房就紧张。本地终南山居民早就搬下了山,把山上地方都让给了隐士们。山洞、土坯,以前300块钱一年,现在的价格都超过了一万多。还有屋主要求租客一次付清5年10万租金。
当地人很乐意把房子租给隐士。
一是收租金,以前他们这些土房,有的就是喂猪的;二是还可以搞产业挣这些隐士们的钱。隐士们或多或少也会有些消费。三是隐士的名声让这块热闹起来,全世界的人都往这里跑,到旺季生意好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这些修行的人很爱惜房子,他们还有生活的情趣,会把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住小茅棚的,这些临搭的窝,他们也会收拾得有模有样。房主看着高兴。有些讲究的,还做一点小景致,在门口种点花,弄几竿竹,真有点儿古时画里人的样子。
并且这些人都很受村民欢迎。他们安静,有学问,从不闹事,也不大声说话。有时候还会说一些开导他们的话,比如劝他们向善,告诉他们怎么样减少烦恼。这些都是大家很喜欢听的。
当地人对这些隐士都非常熟悉,他们都知道这些人在干嘛。可以真正要问起来,他们其实又不知道这些人来山里做什么。
小苏也不知道。这是她修道的结果。她知道了问自己。如果问自己没有答案,她就问神仙,可神仙的回答都不一样。
还有个神仙和小苏开玩笑,说是来终南山找小龙女。
这是用的《神雕侠侣》里的典故。《神雕侠侣》里面说,“你若不是妄想娶那姓龙的女子,到终南山来干甚么”,说的是杨过。书里的终南山就是这个真正的终南山。书里面那个王重阳,也是真的王重阳。王重阳创办的全真教就是在终南山启动的。还有书里的活死人墓,也是真事儿,也是王重阳发明创造的。王重阳在终南山时,在南时村挖了个墓穴,上面挂了灵牌,自称“活死人。他在“活死人墓”苦修两年后才开始云游传道,之后收的“全真七子“都是真名真姓。
在王重阳以前,还有很多神仙都与终南山结过缘。
第一个是姜子牙。姜子牙在这里遇文王。进山的人都说想在终南山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这老头多半就是姜子牙。
还有一个白胡子老神仙是老子。老子在终南山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终南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还有王维。王维的许多名句都与终南山有关。著名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除王维外,全唐诗有1500多首与终南山有关。终南山火起来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这是因为,隋唐时期很多人为避战火,跑到终南山来居住,因为这里离长安近。到了太平年代,人们再到这里,就是为了追求清净的生活以及高升的路径了。再加终南山上寺庙林立,修道者众,使得它不光受到本国人青睐,还吸引了许多外邦人来这里。文献里说,到终南山修道的外国友人里,以朝鲜人为最多。终南隐士群体从此形成规模,一直延续到现代。
再往前看,讲得书面化一点儿,终南山甚至比秦岭的名声还要早。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就提到了“终南”之名。里面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小雅·南山有台》中说,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山海经》则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在中国更为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过去,“终南山”所包括的范围更广,它既包括昆仑山,也包括终南山,一直延伸到了当前中国和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乔戈里峰,长达3500公里。早期中国人把终南山的山峰和山谷视为最有力量的天神和地祗的家。所以有 “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一说。
扯这么多,是想说什么?
我是想说,小苏和大家一起跑去终南山,肯定是有原因的。是气是磁场?原因我不知道,只有身处其中的人知道。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误的,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样,除真心求道的人之外,围绕终南山确实容易产生一些故事。著名的终南捷经就说了这一点。唐朝书生卢藏用,进士落榜又当官心切,朝廷里没有后台,于是想出了个自我营销的点子: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退为进,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
这个“终南捷径效应”在现在仍然有用。终南山是个大圈子,这个大圈子里有很多小圈子,每个人在圈子里都有自己的诉求。包括我的朋友小苏,她打终南走一回,人生状况都发生了变化,这种际遇,也算是她修道修来的吧。
四、
“有形的都有肉”
“有形的都有肉“。这是小苏的遇到的一个神仙说的。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开始小苏不明白。直到她打算离开的时候,她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来这里的人,是因为嫌弃红尘嘈杂,不想再为生活操心。他们在红尘中望山,以为山中可闲云散鹤,处处山野松林。这是肉身精神对尘世的抵触。
到了山里,肉身遇到了新的问题。生活劳作的辛苦,条件的不便利。厕所臭,砍柴累,手划破疼,洗澡冷,还有蚊子和蛇,它们可是不分神仙凡人的。
还有山里独处的时间,它们需要时时与来自红尘的俗念诱惑作抗争,有人强一些,成道成仙,成佛成圣;但大多数都是思想成了佛,而肉身拖了后腿。有形的都有肉,有肉就有弱点。所以终南山的神仙就如岭上的云,一拨一拨,走了又来,来了又走。
附:
今天讲隐字。
看明白这个字,就明白了这篇文章讲的一切。
金文“隐”
金文“隐”构成比较复杂。它由“厂”和“工”还有“手”以及“心”组成。厂为山崖或洞穴;工是生产器具;手表示持守、把握;心是欲望。
整字表示匿居深山,修行禁欲。所以隐字的造字本义为逃避俗世的纷扰和贪欲的诱惑而匿居山崖洞穴,开荒生产,自给自足,修行禁欲,持守本心。
之后的篆文和隶书都是延续金文的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篆文增加了阜旁,强调远居深山的概念。
楷书“隐”
如此看,从古至今,对隐的造字意义都是一致的,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与它相对的是显,显是身处社会焦点,引人注目。我们下一课另讲。
(书法 刘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