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贝|房企大股东必须留在牌桌上
【这是雪贝财经的第258篇原创文章】
不知来处的暖风频吹,让市场极度悲观的情绪趋于平缓。但是,鼓动投资者们重新下注的并不是任何公开层面的政策调整,而是流窜于各类社交网络、从未被官方证实的民间消息。
直到今日,面向开发商的融资端并无转向,基于三线四档的房企贷款上限并无根本性的变化或放松;面向购房者的贷款拨付速度确实稍有加快,但银行的放款额度并无增加;信用市场的融资渠道已经实质性关闭,房企忙于应付早年设立的财富管理公司,他们发售了体量庞大的并无抵质押的理财产品。
过去一段时间,有两家房企的财富板块消失在了母公司的官网上。一家公司的财富管理部门被迁出了母公司所在的总部大楼。一位房企旗下财富公司的副总经理希望我们能向其效力的房企董事局主席传话:
好消息当然有,过去的近半个月,可能导致中资房企陷入更大风险的隐患被暂时排除。10月末,中国恒大在宽限期的最后几天兑付了两笔美债的到期利息,避免了出现亚洲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美债违约。
在现阶段,头部房企,特别是排名在前十的房企如何行动对于整个行业的稳定至关重要。
如我们在文章“这何止一场应激反应”中所述,过去两个月,民营房企陷入流动性困境的导火索实际起因于恒大对财富部门理财产品违约的处理不当,导致地方政府与银行端的应激反应,掐紧了房企开发贷与预售资金的现金流,甚至提高了房企待售项目预售证的批准条件。
好在,许家印依然有足够的担当,他似乎正在兑现“即使自己一无所有”的承诺。赶在美债违约前,他出售了两架私人飞机,还把位于香港的两处豪宅抵押出去,以获得急需的资金避免了公司债最终违约。
是的,这是一个冷知识:直至今日,中国恒大并未发生任何境内外公司债的公开违约。
万科突然发起了对旗下万物云的境外上市,这可能和这家企业最初的时间有所提前,但是可以保障自身获得充裕的现金流与融资渠道,同时让持有少数股权的其他房企获得套现机会,比如已经遭遇现金流危机的阳光城。
作为中国最具风向标的一家房企,万科的的稳健向好对于提振行业信心格外重要。
按照销售规模排名已上升至前三的融创中国同样已提前采取行动。大股东孙宏斌正在确保:即使融资环境继续恶劣,也能有足够的现金流应对。
在上个周末,这家房企在公开市场成功完成了两笔融资计划。融创分别是以15.18港元每股配售3.35亿股股份,筹资50.85亿港元,并以14.75港元每股出售持有的融创服务1.58亿股股份,筹资23.31亿港元。
出乎意料的是,上述两笔不论是配股还是出售股份的订单都获得了投资机构的热烈反馈和高倍数超额认购。
配股的成功意味着投资者认为以目前价位入局融创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超额认购率则体现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种逆市操作向市场证明了,即便是在当下信用极其脆弱的融资环境中,投资者对于中国头部优秀房企依然有足够信心,并愿意大笔押注那些可以度过行业低谷的标的。
当然,这其中,格外重要的是大股东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和企业共度时艰,这是最直接的信心担保。作为大股东与实控人,孙宏斌在这次拿出了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2亿元)自有资金以无息借款的形式提供给融创集团使用。
在不足20天内,融创还出售了贝壳部分股权,获取现金35.36亿元。
以上的行动看起来属于这家房企未雨绸缪的举动。从融创的销售月报以及债务到期情况来看,这家房企现金流状况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并无兑付风险。其2022年的上半年,都没有公开到期的境内外公司债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方面是融创及大股东孙宏斌对行业的前景投下信任票;另一方面,是其对未来的融资环境的改善程度并不盲目乐观。在2021年的年中业绩会上,孙宏斌展现了自己的危机意识,他判断“现在的市场情况,就算是绿档企业也不代表安全,所以必须做到自己觉得安全的一个状态”。
融创中国目前的信用评级为BB,反映出其财务状况强于恒大和多数中国其他一些高负债开发商。
当然,对于当下的融资环境,作为港股上市公司,折价11%且以0.5BP配股需要获得老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充分支持与担当,展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抱有信心。毕竟,其短期结果是稀释现有股权。孙宏斌这笔4.5亿美元且毫无前置条件的无息借款在当前市场环境中确属极其难得。
而如果放在房企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角度,通过配股方式获得现金流是最简单、最快捷,也是最可行的方式。
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变化是所有人权益增加,现金资产增加;在当期业绩表上,是资产负债率降低、净负债率降低、现金短债比提高,对满足三线四档是直接利好,为未来扩大负债规模腾出空间。
2021年的中期业绩会上,孙宏斌提出的一个目标是“3年内融资成本要降到5%”,在周期触底后,此次配股对资产负债表的改善一定程度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从事后看,完成配股后,债券市场也对融创以直接正面响应,融创的两笔美元债随后出现了大幅反弹。
对于即使已经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放任公司债违约的房企依然是极少数。大股东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度过危机是一家房企是否选择“躺平”的最直接考量。
排名在前20的闽系房企阳光城在寻求多笔债务展期中,实控人林腾蛟对这些债务的最终兑付进行了全额担保。
信心与现金都比黄金重要。在行业周期底部,头部房企有义务主动作为以修复行业信用,活下去也应是所有房企一切行动的方向。
对于整个行业,这一轮大浪淘沙后,市场的出清已到了关键阶段,无论如何,一些主体终将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离开。
几天前,绿地宣布变更自身所属行业分类,从“房地产业”变成“土木工程建筑业”;许家印也立志在10年内要将房屋销售规模压降到2000亿左右,并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
而对于投资者,也到了下注时刻,当下的市场节点就是这样,如果你对行业依然有信心,对企业依然有信心,用脚投票,反之,也可就此离场。